地层岩性描述是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,是查明各种地质现象的基础,也是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因素,因此必须重视对地层岩性的描述。为了建立在描述上的共同语言,正确反映各种岩层的特性,特提出本内容,以供参考:
㈠、对各类岩质岩层的描述,一般应包括岩石名称、颜色(新鲜、风干、湿润的颜色)、成份(矿物成份、化学成份)、结构、构造、岩相变化、成因类型、特征标志、厚度、风化程度与裂隙情况、产状要素、地层时代和接触关系等。除此以外,对各类不同的岩层,还应有下列不同的描述重点:
1 、沉积岩类:
对碎屑岩类应描述:颗粒大小、形状、成份、分选情况,胶结类型和胶结物质的化学成份,层理(平行层理、斜层理、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),层面构造(如波痕、泥裂等)和结核等。
对泥质岩类应描述物质成份,结构层面软化、泥化和崩解特性等。
对化学和生物岩类应描述化学成份,结晶情况,特殊的结构和构造(如鲕状结构、晶粒结构、生物结构、碎屑结构,竹叶状构造、斑点状构造,虎斑状构造等),层面特征及可溶性与岩溶现象等。
☆沉积岩的构造
按层理的稳定性分为平行的、斜层的及波状的;按层厚则分为:●巨厚层(h>1m),● 厚 层 ( 0.5m < h ≤ 1m ), ● 中 厚 层 ( 0.1m < h ≤ 0.5m ), ● 薄 层 ( 0.01m < h ≤ 0.1m );●微层(页片理),0.001m<h≤0.01m),●显微层(h<0.001m)。
☆沉积岩按胶结物分为:硅质、铁质、钙质及泥质等。
结合具体工程,对上述各种岩类,应着重描述软弱夹层,如页岩、泥岩、石膏、煤层、白垩、泥炭等,研究其分布、层位、层次层间接触性质、厚度和延续等情况。
2 、岩浆岩类:
对侵入体应描述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,接触带特征,所处的构造部位和构造环境、流线、流面、析离体和捕虏体等情况,并根据岩性,岩相特征,划分出岩相带,描述岩床、岩墙、岩脉的风化破碎情况和软弱矿物的富集带等。
对喷出岩应描述喷发与溢流的形式,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,构造情况,注意喷发或溢出次数及各次间的间歇情况,玄武岩中熔碴、气孔等。
岩浆岩的结构:①、按结晶程度分为:全晶质、半晶质及玻璃质结构; ②、按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:等粒及斑状; ③、 按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分为:粗粒(φ>5mm);中粒(φ=1~5mm);
细粒(φ<1mm);微粒(φ<0.2mm)。
岩浆岩的主要构造分为:块状、带状、流纹状、气孔状及杏仁状等。
3 、变质岩类:
对千枚岩、板岩类应注意片状、板状劈开的情况,泥质、炭质、钙质等软弱夹层,千枚岩的软化,板岩的泥化等情况。
对片岩类应注意片理、原岩层理、劈理的产状及各自的发育程度,各向异性及破裂劈开的情况;软硬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和风化情况,沿片理的滑动蠕变情况,对泥质钙质片岩,还应注意其风化、泥化情况和失水崩裂现象。
对片麻岩类应描述片麻理构造,岩石的均一性和变化规律,软硬矿物的含量及其风化特性,软弱变质岩带或夹层,并结合变质作用,考虑其与侵入体、岩脉和区域构造的关系。
对混合岩类应考虑,混合岩化程度,混合岩的类型,及其演变情况,必要时进行混合岩带的划分。
对大理岩与钙质岩石应注意溶蚀情况。
变质岩的主要结构分为:碎裂结构,变余结构及变晶结构等。
变质岩的主要构造有:块状、千枚状、片状、片麻状、及条带状等。
㈡、对松散土层的描述:
对碎石类土应描述名称、颜色、成因类型、物质成份、颗粒级配、形状、风化程度、磨圆度,充填物的成份、性质及含量,潮湿程度与密实程度等。
对砂类土应描述名称、颜色、物质成份、颗粒级配、成因类型,粘性土含量,密实程度和潮湿程度等,以及干燥和潮湿时的状态。
对粉土应描述名称、颜色、成因类型、结构特征、密实程度、潮湿程度等。
对粘性土应描述名称、颜色、成因类型,含有机物的性质及含量,结构特征、稠度、以及亲水与失水时的状态,当区分新老粘性土时尚应判定其堆积时代。